| 188金宝博网上注册 | 188金宝博唯一官网_wap.sports918.com | 公开公示 | 教学管理 | 教研园地 | 教师风采 | 团委工作 | 招生专栏 | 教育民生 | 语言文字 | 文明创建 | 
您现在的位置: 泾县中学 >> 家长学校 >> 家庭教育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看似关心的重复唠叨,可能产生你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看似关心的重复唠叨,可能产生你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3/25 10:24:48

/丹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经典图画书”(IDjingdiantuhuashu 

  

前几天闺蜜跟我讲了件很惊悚的事,她的邻居,本来家庭很幸福,有个正在上四年级的女儿,但是前不久,她女儿突然失踪了,只留下一封“遗书”:我真的是受不了,每天总是听你唠叨唠叨,真是快烦死了,好吧,我走了,这样你就省心了。 

一家人发疯似地到处找女儿,半个月后,终于找到了,但女儿却变得精神恍惚,神志不清,检查后医生说是孩子出走期间,遇人不淑,导致严重的精神创伤……想起曾经那活泼可爱的女儿,如今因自己变成了这幅模样,这位妈妈后悔得整日以泪洗脸。 

听完这些,人都感觉懵了。因为平时我也喜欢唠唠叨叨,总希望通过自己反复的话语,叮嘱别人完成我认为对的事情,以此表达与释放自己的期望与焦虑。 

  

其实每日看似关心的重复唠叨,对孩子来说,没有起到丝毫教育作用,却像是把利剑,给孩子诸多不良影响呢! 

1.阻碍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力的形成: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我体验的过程,他去听、去看、去摸这个世界,然后思考着,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言行。“唠叨”即是一种不断打破孩子自我体验过程的行为,否定孩子有自我思考调整的能力。 

我们不断地在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要怎么做,给他一个正确答案,却没有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自己想一想他想要怎么做,他为什么要怎么做,思考与创作的过程被“唠叨”所代替与打断了。 

2.孩子安全感缺失,自信心不足:“唠叨”中的话语很多都是一个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贴标签的过程,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经常唠叨的话,里面经常充斥着“你不要”“你怎么还”“你看看别人”等充满了否定与对比的话语。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长期在负面的指责与对比中成长,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内心容易产生 “我总是不能让爸妈满意”“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意识,本该从父母这里得到的安全感被剥夺,自信心也在“碎碎念”的指责中被一点点粉碎。   

3.容易激发孩子叛逆心理,形成反效果:父母在唠叨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不断运用权威镇压孩子的过程,家长们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将孩子的自我表达判断为“找借口”,失去了对孩子的倾听与尊重。   

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们反抗的其实不是父母,而是没有尊重与理解自己的“权威”,“唠叨”的父母在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过程会更加“冲突连连”,埋下隐患。 

4.影响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一些孩子会因模仿父母这种“唠叨”的表达方式,难以形成简洁有力、逻辑性强的表达方式;而另一些孩子则在“唠叨”的长期压迫下失去练习表达自我的机会,而逐渐丧失表达自我的能力,或认为表达与争取是无效的,而变得自我封闭,不懂得如何拒绝他人,消极应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 

5.影响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话语意思的理解很有限,但是对父母话语的语气以及表情会极为敏感,我们常说“一个被爱过的人才懂得如何爱别人”,长期在苛责、冷漠、厌烦的语言气氛下成长,语言中传递的情感过于单一,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负面情绪,逐渐关闭感知各种丰富情感的大门,在今后的人生中也变得对负面的指责极为敏感。 

6.破坏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我相信从前面五点大家已经可以看出,“唠叨”使孩子从父母身上得不到肯定、安全感、温暖,那么首先孩子就变得不信任父母,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当孩子在家庭里找不到支持与温暖,他会选择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或是将这些在家里无法满足的需求向外投射,产生诸如“早恋”“交友不慎”等新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唠叨?不唠叨的话又该如何教育与引导孩子呢? 

1.反思一下自己唠叨的原因:许多家长其实也能意识到唠叨并不能使孩子听话,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仿佛说够了自己才感到安心。
这是因为唠叨的内在原因是父母将自己过度的焦虑与不安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这些焦虑可能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待、完美主义、过度关爱,也可能由于父母对自身的不自信与不满意,需要依靠孩子的完美来增强自己生活的满足感。
 

另外一些父母的童年也是在唠叨与苛责中度过,成年之后习惯性将这种表达方式用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当父母找到自身焦虑的来源,才能从根源上控制唠叨。   

2.角色互换: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互换角色,体验被唠叨的感觉,也可以回顾一下自己被他人唠叨的经历,例如儿时被父母唠叨、工作中被领导唠叨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让父母更加深刻地体验一把孩子被唠叨时的感受,了解后才有理解,理解产生改变的动力。   

3.改变表达方式:可以和孩子沟通,共同制作提示文字、图画、表格,或约定非语言动作(眼神、拍肩)等方式代替语言上的叮嘱。   

4.身教重于言传:我表嫂经常在我面前指责她女儿拖拖拉拉,对时间毫无概念。她女儿回一句:“你自己不一样,什么事都磨磨蹭蹭。”由此可见,模仿的力量永远大于单纯的说教,想要孩子改变,请自己先做好榜样。   

5.设立规则:家长可在亲子相处融洽的时刻,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规则,详细制定奖励与惩罚机制,让孩子在一个不反抗、不被指责的环境下先明确父母的期待,以及不同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奖惩,但设立规则的过程必须孩子共同参与制定,如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某些条约过于理想化,可及时调整,一旦实施就必须坚定的执行,用规则代替唠叨,用预防代替事后指责。   

6.善于倾听与表达,点到为止: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影响,例如“现在是七点二十分,如果你不能加快速度把早餐吃完,我们可能会错过七点半的校车,这样今天你和我可能都会迟到了”,而不是“你不要玩了,快点吃!”。   

   亲子沟通中,要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孩子自己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孩子对于自己的问题也许有更多的解决办法,比起很快给出我们所谓的“正确答案”,为何不给他们一点时间自己思考一下,或是与孩子共同探讨,建立尊重、民主的亲子关系。

 

文章录入:政教处    责任编辑:jxzx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户登陆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主办:安徽省泾县中学 承办:泾县中学信息中心 电话:0563-5022041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