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一幅科技扶贫“阵地图”格外打眼:蔬菜、水稻、花卉3个金牌学科团队的专 家 教授,分别和贵州省麻江县的3块特色“阵地”——红蒜、锌硒米、菊花接上了头。
科技扶贫下沉到扶贫一线,要干就要干得轰轰烈烈,决不能像以往的小大小闹。南京农业大学与贵州麻江县联手做好“农”字文章,既为产业精准号脉,又将拳头产品嫁接到贫困村,走出了一条“私人订制”式的扶贫新路,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兴农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的魅力。像这种“量身定制”的科技扶贫,不妨再多一点。
产业不优、招牌不亮,是包括麻江在内很多地方的“心病”。作为有名的红蒜之乡,自2008年一场病害之后,麻江红蒜的种植面积锐减,产量和品质都下滑得厉害,甚至收的还不如播的多。眼看招牌“名存实亡”,南农大 吴震 教授找到“病根”,并开出了一道“药方”,要在培育蒜种、脱毒快繁上下功夫,尽最大可能缩减培育周期,并且配出了“致富方子”,通过提取蒜素,还能加工成保健食品推向市场。
科技兴农、科技富民,是很多怀揣梦想科学家的伟大抱负,如今,这条路子更加通畅、更加便捷了。富硒大米含锌少,同时含有锌和硒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仍以它为“噱头”,久而久之,麻江的这张“名片”可能很难保住。在找到南农大“ 丰产 教授”李刚华后,难题迎刃而解,8个学校自主培育的水稻品种来到麻江,并在小范围试种,20多个其他省份的品种在锌硒矿带选地试种。如今,1000余亩水稻试验田长势良好,通过不断试错,找到了最适合麻江、对矿物质吸收最佳的品种,同时,产学研也形成了良性互动,获得了大量一手的资料。
科技扶贫以科技为媒、科技挂帅,但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南农大与麻江的合作,还涉及到干部选派挂职、产业规划编制等多个层面,力图将学校的优势学科更好地“嫁接”到当地,融入和服务于地方的发展。选派第一书记便是其中过硬的一招,通过牵线搭桥,施雪钢将优质的菊花种苗带到了高枧村,第一批3万多棵全部存活,观光旅游、产业规划园蓬勃发展,让村民看到了致富奔康的希望。
科技扶贫要干就要干得轰轰烈烈,不能搞成“花架子”,从南农与麻江的合作上,我们依稀看到了科技与扶贫深度融合的影子,虽然这种合作有偶然因素,但这个思路、这条路子却极富借鉴和启示意义,像此种“私人订制”式扶贫路子不妨多多益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