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5月10日,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托举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顺利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青年们用今年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首战告捷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新的历史,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用圆满成功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哪有什么‘骨骼清奇’,无非是大家拼尽了全力”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王儒文站在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出征仪式的队伍里,和全体队员们一起宣誓。这一刻,王儒文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负着的沉甸甸的责任。
据王儒文介绍,出征前接连几周的出厂测试过程中,人手非常紧缺。大家熬夜接力上阵,但没人喊苦喊累,一心要保证火箭按时、顺利出厂。
“测量分系统加电测试时,有一个助推器的部分传感器示数偏差很大,我仔细核对了两遍,发现数据确有异常,赶紧一路小跑到测量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冯晓妍的办公桌前询问情况。”王儒文回忆。只见冯晓妍飞速敲击着键盘,沉着地说:“我也看到了,已经开始准备故障排查的方案了。”王儒文放下心来,心里也暗暗感动着。
“这些年来,已经慢慢习惯了前辈们、同事们沉着冷静、快速解决问题的模样,但每当看到大家会为一个参数严阵以待时,自己依然会为身后有这样强有力的团队在全力提供配合与支持感到荣幸。”王儒文说。随后,在冯晓妍的指挥协调下,技术人员们快速开始排故,不一会儿,初步的排故结果就得到了及时提交。“望着技术人员们应对各种故障和异常的驾轻就熟,大家各司其职、平稳有序忙碌着的工作情景,我不禁感慨,正是每个航天人的点滴努力凝聚成了我们捍卫成功的底气。”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在一年又一年、一轮又一轮全力‘备战’的日子里,时光虽能淡化其中交织的无数苦与乐,却改变不了我们心怀热忱、勇毅前行的足迹。”王儒文表示,在旁人眼里,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像个奇迹,但所谓的奇迹其实源于每一个航天人为兑现建成中国空间站庄严承诺所付出的努力。“哪有什么‘骨骼清奇’,无非是大家拼尽了全力。”
让“精准”的基因在长七火箭中延续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张博戎是一名执行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棒任务的航天青年。
张博戎介绍,2021年5月,他第一次担任试验队弹道设计岗位工作。师父马英常说:“弹道决定了一枚火箭的DNA,因此弹道设计一定要科学、精准。”一开始,张博戎并没有十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第二次独立执行岗位任务并牵头进行一次提前加注计算分析后,张博戎发现,当弹道设计使用的工作温度仅变化1℃,就可能出现因提前加注造成运载能力大幅损失的现象。此时,张博戎对DNA这个比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作为一名弹道设计师,我们不仅仅需要从一串输入数字计算得到一串输出数字,更应该去发掘影响一枚火箭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参数,进而加以重点分析。”张博戎说,现如今,自己正与师父一同参与弹道重规划的策略研究与算法实现,正如师父将弹道设计的一项项技能和方法传授给自己一样,自己也会让“精准”的基因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中永久延续。
“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好”
在发射大厅热烈的庆祝和欢呼声中,测量系统设计师张昊阳和他的同事簇拥在一起合影留念。作为一名连续参加多次航天发射任务的航天青年,张昊阳俨然是一名“老将”。
2021年,长征七号遥三火箭连续两次推迟发射,在9天的等待之后,火箭成功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在这9天里,张昊阳和同事们轮班上岗,时刻在发射大厅待命,准备配合测试。
“那是我从事航天事业以来遇到的情况最紧急的一次发射。”张昊阳说,经历了第二次推迟发射,现场原本紧张的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当时我累得什么都想不出,只有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好,配合好其他岗位的队友们。所幸,经历了这些挫折之后,我们的队伍更加默契和团结,也迎来了这次‘长七遥五’发射稳稳的成功。”
记者了解到,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筑梦”空间站建造系列发射任务青年突击队将继续执行发射载人飞船、空间站实验舱和货运飞船的重大任务。青年队员们将牢记嘱托,不断坚持和发扬航天精神,牢记航天报国初心,充分发扬青年人敢打硬仗、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过硬本领和坚强作风展现青年风貌,确保空间站建造发射任务万无一失,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5月10日,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托举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顺利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青年们用今年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首战告捷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新的历史,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用圆满成功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哪有什么‘骨骼清奇’,无非是大家拼尽了全力”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王儒文站在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出征仪式的队伍里,和全体队员们一起宣誓。这一刻,王儒文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负着的沉甸甸的责任。
据王儒文介绍,出征前接连几周的出厂测试过程中,人手非常紧缺。大家熬夜接力上阵,但没人喊苦喊累,一心要保证火箭按时、顺利出厂。
“测量分系统加电测试时,有一个助推器的部分传感器示数偏差很大,我仔细核对了两遍,发现数据确有异常,赶紧一路小跑到测量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冯晓妍的办公桌前询问情况。”王儒文回忆。只见冯晓妍飞速敲击着键盘,沉着地说:“我也看到了,已经开始准备故障排查的方案了。”王儒文放下心来,心里也暗暗感动着。
“这些年来,已经慢慢习惯了前辈们、同事们沉着冷静、快速解决问题的模样,但每当看到大家会为一个参数严阵以待时,自己依然会为身后有这样强有力的团队在全力提供配合与支持感到荣幸。”王儒文说。随后,在冯晓妍的指挥协调下,技术人员们快速开始排故,不一会儿,初步的排故结果就得到了及时提交。“望着技术人员们应对各种故障和异常的驾轻就熟,大家各司其职、平稳有序忙碌着的工作情景,我不禁感慨,正是每个航天人的点滴努力凝聚成了我们捍卫成功的底气。”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在一年又一年、一轮又一轮全力‘备战’的日子里,时光虽能淡化其中交织的无数苦与乐,却改变不了我们心怀热忱、勇毅前行的足迹。”王儒文表示,在旁人眼里,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像个奇迹,但所谓的奇迹其实源于每一个航天人为兑现建成中国空间站庄严承诺所付出的努力。“哪有什么‘骨骼清奇’,无非是大家拼尽了全力。”
让“精准”的基因在长七火箭中延续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张博戎是一名执行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棒任务的航天青年。
张博戎介绍,2021年5月,他第一次担任试验队弹道设计岗位工作。师父马英常说:“弹道决定了一枚火箭的DNA,因此弹道设计一定要科学、精准。”一开始,张博戎并没有十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第二次独立执行岗位任务并牵头进行一次提前加注计算分析后,张博戎发现,当弹道设计使用的工作温度仅变化1℃,就可能出现因提前加注造成运载能力大幅损失的现象。此时,张博戎对DNA这个比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作为一名弹道设计师,我们不仅仅需要从一串输入数字计算得到一串输出数字,更应该去发掘影响一枚火箭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参数,进而加以重点分析。”张博戎说,现如今,自己正与师父一同参与弹道重规划的策略研究与算法实现,正如师父将弹道设计的一项项技能和方法传授给自己一样,自己也会让“精准”的基因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中永久延续。
“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好”
在发射大厅热烈的庆祝和欢呼声中,测量系统设计师张昊阳和他的同事簇拥在一起合影留念。作为一名连续参加多次航天发射任务的航天青年,张昊阳俨然是一名“老将”。
2021年,长征七号遥三火箭连续两次推迟发射,在9天的等待之后,火箭成功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在这9天里,张昊阳和同事们轮班上岗,时刻在发射大厅待命,准备配合测试。
“那是我从事航天事业以来遇到的情况最紧急的一次发射。”张昊阳说,经历了第二次推迟发射,现场原本紧张的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当时我累得什么都想不出,只有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好,配合好其他岗位的队友们。所幸,经历了这些挫折之后,我们的队伍更加默契和团结,也迎来了这次‘长七遥五’发射稳稳的成功。”
记者了解到,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筑梦”空间站建造系列发射任务青年突击队将继续执行发射载人飞船、空间站实验舱和货运飞船的重大任务。青年队员们将牢记嘱托,不断坚持和发扬航天精神,牢记航天报国初心,充分发扬青年人敢打硬仗、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过硬本领和坚强作风展现青年风貌,确保空间站建造发射任务万无一失,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