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教育部开展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行动。教育部最新通报显示,全国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整改完成率为98.93%。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和改善基础教育生态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取得的治理成效令人欣慰,不过也要看到不管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还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都属于典型的教育顽疾。既然是教育顽疾,治理过程就不会一帆风顺,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甚至很可能出现反弹。总而言之,教育顽疾的治理不会有真正的完成时。
要及时总结经验,对治理过程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要持之以恒地推进下去;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加强监测,不断巩固和深化治理成果,防止复发。寒假即将到来,校外培训热又有可能重燃,教育部近日要求“抓住寒假这一关键节点,加强热点区域巡查,严格审核备案,加强培训管理,坚决杜绝问题反弹”,正是看到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在治理教育顽疾的过程中,旧有的问题可能会复发,而新问题、新现象也可能不断冒出来。这就要求有关部门结合新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推出新措施。
去年10月以来,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开展APP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仅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就有超过15000个教育类APP被进行了下架操作。最近,教育部又出台了严禁有害APP进校园的文件,各地方教育部门也纷纷启动了对学习类APP的排查清理活动。同时,新问题也在出现,媒体调查发现,在政策高压之下,学习类APP中的涉黄内容、网络游戏被人悄悄转移阵地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中。比如,一个作业类APP,2017年就被媒体曝光违规,但屡禁不止,2018年10月,再次被媒体曝光,并终于因涉黄和游戏泛滥被有关部门关停。没想到关停次日,其APP和官方微信立马更名上线,而且依然嵌入第三方游戏平台,利用游戏吸引中小学生流量。
面向青少年的学习类产品,竟然出现大量的涉黄内容,已然是突破了道德和法律底线。但是一些企业被监管部门处罚之后,不思悔改,转移阵地继续向未成年人发布有害信息;有的微信公众号则蹭上了热点,利用媒体曝光问题企业的热度上线,拿色情文章和网游大肆吸引用户流量,不断突破底线。这些行为着实可恶、可憎。这些毫无底线的企业的存在,也在提醒监管部门不能高估一些唯利是图者的道德底线,更不能低估治理有害信息的难度。这些涉黄内容附身的平台,尤其要积极履行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内容审核、资质验证的责任,切实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环境,避免成为传播各类有害信息的温床。
校园欺凌也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痼疾。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各地方,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综合治理都非常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制度。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学校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10日内须完成调查;广东出台的校园欺凌治理方案,明确了起侮辱绰号也属欺凌……整体而言,校园欺凌治理成效显著,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由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复杂性、隐蔽性等特征,使得校园欺凌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存在。一些学校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能力仍有待提升。近日,媒体曝光了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其中甘肃庆阳宁县8岁女童被伤害事件更是引发媒体和公众持续关注。这都在提醒我们,面对校园欺凌这一教育顽疾,要探索更多有效预防措施,从青少年法治教育、校园欺凌报告机制、处置校园欺凌机制等多方面,提高学校综合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能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很多教育问题,虽然发生在校园之内、师生之间,但其实并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内的投射。这些问题很容易成为教育顽疾,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程度深、治理难度大,并且容易反复。面对教育顽疾,必须保持狠劲和韧劲,不断深化和巩固治理成果,同时又要针对新问题、新现象,及时调整策略,推出新举措,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只有坚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以没有完成时的姿态不断推进教育顽疾的治理工作,方能迎来理想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