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诗意语文工作室主持人 董一菲
山东省临清市第二中学教师、市教学能手、省研修优秀学员 王泽宾
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教学副校长 王青生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张显辉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林森
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谢发茹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中学高三(2)班学生 王静怡
促成这场访谈的,是一次“偶尔”。那天,记者随机进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诗意语文工作室主持人董一菲的“诗意语文工作室”微信群。群里讨论活跃,各位据实署名的成员,常就语文教育问题发表观点,并动辄成诗。我们借此采访,对他们热情参与的诗意语文一探究竟。
诗意语文是怎样诞生的
记者:诗意语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董一菲:真正提出“诗意语文”这一理念,是在2009年。当时,和一批语文特级教师一起编著“名师成长丛书”,推荐人李震老师问,你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我一时语塞,思考之后便把早在2000年时的一个说法“诗意语文”提了出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思考并且践行诗意语文这一理念。
语文本是诗性的,诗意本应是语文的特征,是语文人的追求。
记者:诗意语文的提出顺应了哪些需求?
董一菲:诗意语文是言语的教育,是精神性的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教育。
诗意语文的出现是时代的呼唤。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除了知识传授以外,人们对人文素养提升的渴望、对语文精神的追寻、对诗意表达与成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加之互联网的影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求学者,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效能要求越来越高。丰富课堂教学范式,推动语文学科建设,诗意语文当仁不让。
诗意语文的精神内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义是高度契合的,是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诗意语文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密切相关。
诗意语文的主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过于试题化。语文教育要带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和分数,还应该有对言语、文字的品磨,对社会、生活的深思,对自由、美好的追寻以及审美境界、情怀的提升……
诗意语文的提出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和教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尽管部分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仍不乐观,但一线教师自我提升的意愿都空前强烈。诗意语文成立工作室辐射全国,成员由专家、导师、名师、教师构成,旨在对各地一线教师成长辅以帮助。
记者:您怎样理解诗意语文?
董一菲:诗意语文是语文最该有的样子,它不应也不会因为考试而改变。诗意语文关系我们的生活,也关乎我们的生命。诗意语文就是要带领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发现美,感受美,认识善,学会爱,聆听诗意,追求诗意,让他们学会理性地思考、诗意地生活。
张显辉:诗意语文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民族“DNA”里刻着浪漫和诗意。时代高速发展,我们尤其需要诗意语文,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林森:语文与诗意存在着血缘纽带的关系,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则承担着启蒙学生诗情的重任。高尔基说:“语文是人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人情的沧桑,语文是精神的鉴赏。”诗意语文的课堂让学生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美,让学生看见语文之美并惊叹文字之美。在抑扬顿挫、平平仄仄的诗意化语言教学中,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在每个人的心中,故而更有一番大天地。
诗意语文为当前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
记者:诗意语文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了哪些突破?
王青生:诗意语文揭示了语文的本体,体现了语文的诗意内涵、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诗意语文建构了课堂的八种教学范式:充满诗化色彩的诗意语文讲授课,灵动文化盛宴般的诗意语文阅读课,简约设问、缤纷作答的对话式诗意语文自读课,大容量、大自由、大开阖、大包容、大视角的“五大”专题教学,“至简”作文指导课,唯有“诵读”之声的古今中外诗歌积累课,“摄魂夺魄”的主问题引领课,春蚕食桑式的自主课外读书课等。
记者:诗意语文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张显辉:当今教育过于功利化,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诗情画意。人们更在意分数,而不去关注孩子的内心是否柔软;更看重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格。语文课堂教学也更多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与技巧,忽视了孩子对美的感知力与感受力。语文需要诗意,诗意语文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诗意心灵。
诗意语文是一线语文教师的成长需要。很多语文教师热爱语文,热爱教育事业,拥有丰盈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他们希望能以语文作载体引领学生走向诗意。
记者:诗意语文解决了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
董一菲:谈不上解决了多少问题,因为语文教育教学有不少问题,诗意语文只是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努力与尝试。诗意语文注重挖掘作品的内涵,而不单单是把它们作为试题。诗意语文关注学生成长,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温度、有情怀的人,而不是唯成绩论。
王泽宾:诗意语文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文教育的工具化突出、文学化不足的问题,变机械的肢解性解读为整体的诗性化解读,让语文教学更有诗意并更有生机,让师生在诗意语文中感悟语文、陶冶情操、享受生活。
诗意语文为美好人生带来了什么
记者:诗意语文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
董一菲:语文应该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人生最美的灵魂。
王泽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诗意语文,让平淡如水的日子诗意盎然。现实中的语文和生活,并非时时处处充满诗意,人们往往因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与重复,冲淡了对理想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追求与行动。原本让人苟且的生活里,其实有很多诗意母胎的因子,虽然眼前有苟且,但毕竟还有或浪漫或现实的诗,或希望或失望的远方。语文的诗意教学应该来自生活、阅读、旅行和思考,对教师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和价值。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意语文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意趣、颇文雅、能自娱且悦人的人。诗意语文接续着“诗教”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
记者:为做到这一点,诗意语文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王泽宾:诗意语文需要的不仅是教与学的技巧,更应在思想情感的花园里,幻化出一缕春风,唤醒内心情感的荒芜,使之姹紫嫣红满园春。
我们要有一个善于激活诗意的大脑、一双善于发现诗意的眼睛和一对善于表达诗意的巧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常生活中去思忖人生的哲理、诸情的玄奥,去发现人世的百态、万物的美妙,去表现语言的魅力、内心的思潮。
诗意语文为师生带来哪些变化
记者:引入诗意语文的理念和方法后,您的课堂发生了哪些变化?您的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谢发茹: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除了必修、选修规定的篇目之外,还给学生推荐了古今中外的大量诗篇。另外,我坚持开设“名著导读”,帮学生打开了学习生活的另一扇门。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读书笔记和心得,巩固了鉴赏小说人物的方法,提高了写作能力,高考也取得了不俗成绩。
张显辉: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引领,是播种。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以让你认识美、懂得善、感受诗意,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我的课堂文化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深度,就某一教学内容备课时,我尽可能挖掘它的深层内涵,不再像先前那样泛泛而教。其次是思维方式或者价值观念,语文课要带给学生快乐,更要带给学生收获。收获是多方面的,一字一词,诵读写作,但最重要的是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再其次是教学语言,尽量做到简洁、准确而富有诗意。
在我的带动下,一些学生坚持阅读和记录,他们努力感知生活中的美好,努力读自己原来不懂的书。希望若干年后,他们依然坚持阅读、写作,追求他们的诗意与远方。
林森:做语文教师容易,做充满诗意情怀的语文教师不容易,因而我将对学生诗书学养底蕴的培养放在整体教学目标的第一位。叶澜教授曾这样说道:“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让我感受到,他们处在一种“生命在场”的幸福的语文世界之中,内心丰盈。对于他们而言,语文学习已经不是外在的课业负担,而是一种自身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
记者:语文课上您最大的收获有哪些?语文课上的收获,对学习其他科目有促进吗?
王静怡:我喜欢上语文课,我可以发现一首诗或者哪怕一句甚至一个词语的美妙,我可以和古圣先贤隔着时空对话,我可以跟随语文老师一起感受汉字的优美、诗词的蕴藉,也可以我手写我心。语文课让我开始认识自己,思考人生和未来。语文老师和我们一起读《红楼梦》,让我开始喜欢原来觉得枯燥的古诗文,让我开始喜欢原来读不懂的曹雪芹。
语文课让我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提升,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课也让我意识到奋斗的价值,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8日第8版 版名:理论周刊·学校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