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我理解,要有“中国特色”,就必须增强“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国道路举世瞩目,与此相应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由于文化不同,传统不同,国情也不同,照搬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话语体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显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和中国特色,才有可能真正建成符合本土实际的话语体系,并有效指导高校办学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是增强“四个自信”。要增强道路自信。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面貌焕然一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既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道路。
要增强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增强制度自信。应加强研究探索,增强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旺盛生命力和制度优越性的了解和认识,应认真分析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崇拜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所有观点。
要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以及儒家教育思想,虽未形成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源头。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孕育的红色文化,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优秀基因和光荣传统。
自觉源于自信,自信增强自觉。在自信和自觉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