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始,传统文化在我国开始重新焕发活力,从北京等大城市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蔓延。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书院、私塾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涌现,图书(包括地方教材)、音像产品、互联网跨界产品林林总总,快速涌入市场,传统文化元素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甚至形成在一定范围内的潮流,引领风尚。2017年元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wap.sports918.com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堪称一份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直接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法律地位。学校、机关、企业、社区推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传统文化复兴的天时、地利、人和局面基本形成。
但是,传统文化这些年走过的复兴路径并不平顺,20多年来,沉淀积累了不少问题,很多问题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wap.sports918.com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了整体要求,明确了其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特色和保障措施,但在具体操作落实层面,还须进一步细化完善。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当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 理念不够清晰,存在诸多认识误区。一是只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人文精神和素质培养。把传统文化当成纯粹的知识技巧,忽略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譬如书画、音乐教育,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达到美育的高度,只重技术,忽略情感、人格教育。二是被道德教育绑架。什么都跟道德挂钩,忽略中国文化从形式到内容的美质与魅力,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十分枯燥乏味。三是满足于搞形式主义、复古主义。一些人认为穿古装、听古乐、读古书、行古礼便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买椟还珠,忽略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特质,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严重误导孩子。四是陷入精华与糟粕的无端争议。wap.sports918.com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争议可以说是个伪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五千年不断绝,缘于它与时俱进、广纳博收的强大生命力,有些旧制不合时宜,但不能都说成糟粕,而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作为知识自有其存在的道理。
2. 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本来底子薄、基础差,面对扑面而来的国学大潮,无所适从,教什么?怎么教?五花八门,各行其是,甚至闹出很多笑话。更严重的是,有些荒唐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误导了孩子,而且曲解传统文化,误导视听,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正向传播。
3. 传统文化专业师资严重缺乏。这是影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关键所在。一名合格的传统文化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要受过教育学的基本训练,这样的教师现在是凤毛麟角。目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小学,一般由语文、 历史 老师兼传统文化教师,一个“兼”字,形象地勾画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现状。有些学者提出,应该在师范院校招收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杯水车薪,难以满足现实的迫切需求。又有学者提出,将传统文化培训纳入“国培计划”,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培训。这是一个办法,但如果没有很好的规划组织,也难以纾解当前困局。
4. 违背教育教学规律,非教育化问题严重。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研究中心主 任徐梓 教授认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庸俗化、功利化,碎片化等问题,但最普遍、最严重也是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非教育化”问题。 徐梓 教授所说的“非教育化”,就是不遵循教育的基本逻辑,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排斥教育的基本原则。传统文化教育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教育规律。儿童阶段就鹦鹉学舌开始诵读《四书》《五经》,只会把孩子培养成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于孩子成长无益,对于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更是贻害无穷,这是一个必须引起传统文化教育人士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5.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中小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小学阶段又是重中之重。学校用心良苦,但家长因种种原因带来的不理解、不参与、不协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浮躁、功利、庸俗的社会风气和盛行的西方文化,强势地挤占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可以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格局,现在仍处于“乍暖还寒”的初始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尽快采取相应对策。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加以改善解决。
1. 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观。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教育要始终落实到人的教育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要做到知行合一,行胜于言。要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要克服攀比跟风的功利思想,遵循传统文化的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要与时俱进,历史地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机械地复古,要紧扣时代脉搏,融入现实生活。传统文化教育要开放、包容,要具备世界的眼光、胸怀和高度,要善于吸取外来优秀文化。
2. 将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编制统一教材,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将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必修课,这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制止传统文化教育乱象的根本措施。在这个基础上编制统一教材,制订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教学内容、任务、目标,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凝心聚力,节约资源,从而大幅度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3. 拓宽传统文化师资的培养培训渠道。师资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解决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问题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既要有长期规划、长线解决办法,更要想办法解决当下迫切问题。从长远来说,师范院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招收本、硕学生,给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加开传统文化课程,这一举措将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短期来讲,可以将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从现有一线教师中遴选优秀教师进行半年期、一年期的系统培训。大力开展大面上的短期培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很好的学校的示范带动,采取跟班学习方式带动区域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同时,整合社会优质培训资源,弥补系统内培训的低效和不足。
4.切实贯彻落实《wap.sports918.com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机关、企业、社区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尤其要开展家训家风教育,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缝对接,形成全社会崇尚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氛围。
5. 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激活各地传统书院资源,将其建成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验基地。此举既是对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传承,又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最好的有亲近感的学习体验场景,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中小学可将基地的实践体验课纳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课程安排,同时又对有提升需求的学生课余时间开放,解决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6.发挥国学教育+互联网的作用,解决当下教师资源紧缺、整体素质差,教育资源不均衡、内容质量差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传统文化在线教育平台,全国师生都可同步享受到优质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和教学服务。通过传统文化在线教育平台,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支持服务。在现阶段,国学教育+互联网不失为推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7. 规范整治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行业。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行业可谓乱象丛生。“国学(传统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甚至演变成为一部分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有关部门要制订相关规范,着力整治,正本清源,使之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