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两轮评估和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发展重点从外延深入到内涵建设,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度稳步提高,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突显。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是职业教育服务的体验者和消费者。因此,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通过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服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基础上,从学生的知识发展需求出发,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服务和成就学生的育人体系,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成就学生的目标。这既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反映了高职教育供给端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重塑学生自信,矫正学生品格,提升自我认同是提供“有效性”供给的基础和条件。《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有91%的2014届高职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经历坎坷、自我认同度低、自信缺乏等问题。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一是搭建学生与校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学校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需求;二是构建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荣誉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抓住新学期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等关键节点,强化仪式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通过搭平台、建体系、抓节点,实现为学生做主向由学生做主的转变,提升学生自我认同。
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是提供“精准性”供给的路径和手段。应当为学生提供涵盖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服务菜单。一方面,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打造产教融合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和责任关怀;推进境外文化与校园文化交流融合,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民族情怀;将文化的积淀、传承、发展融汇于高职教育,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最终实现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利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先进的实训设施、紧贴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等优质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性教育教学产品,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使学生精通一门技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有尊严地走向社会。
锻造“工匠精神”是提供“引领性”供给的目标和归宿。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与极致的价值取向,是精益求精。虽然短短3年的高职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国工匠,但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将敬畏写入人生信条,将专注刻进理想信念,将执着融入师生血液,持续强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要求,不断提升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将锻造学生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校长心中有学生,学生才会有未来,教师心中有学生,学校才会有希望。高职教育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强化服务与成就学生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