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地一些学校在组织教师培训时,不是选派教师赴外参训,就是邀请相关教育专家来作报告。从最初的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培训,级别逐渐提高,但因受名额和经费所限,参与人数屈指可数。而且,从邀请本市、本省再到全国的知名专家,被邀请者的层次虽然越来越高,却因路途遥远来去匆匆,让聆听者总有意犹未尽之憾。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根本目的还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可否认的是,一系列培训确实产生了不小的效果,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大有助推之效。但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学校在组织上述活动时,似乎只有追求“高大上”,才能让教师培训工作立竿见影,常常不考虑老师的内在需求,搞硬性摊派,难以形成教师自身的内驱力。
在笔者看来,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在组织类似培训时,大可不必只注重“走出去”和“请进来”。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教学设备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在向往“高大上”的同时,不妨降低目光,从当地学校实际出发,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来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什么样的资源是身边资源,而且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呢?笔者认为,一是人的资源,二是物的资源。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一些规模较大、教职工人数较多的学校而言,从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教职工中,遴选出几个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教师,是大有可能的。如电脑玩得好的、粉笔字写得漂亮的、普通话说得标准的、文章写得好的,这些老师都可以被称为“能人”或“名师”。当然,对于他们,我们不要过于苛刻,求全求美。如果把这些老师集中起来,不失为一笔巨大的财富,由他们来为全体教师传经送宝,既符合当地实际、迎合教师之需,又可大大节省开支,避免穿梭奔波两地之劳苦。
报刊、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是物的资源,也可作培训之用。实际上,这些资源在不少学校往往被弃之一边,无人问津。以教师上网为例,他们关注较多的,无非是新闻类、娱乐类和体育类节目。其实,网络上的资源极其丰富,上面不仅有很多名家上课的视频、实录,还有许多教育的执着追求者、痴迷者。
教师培训既是一个集体有意识的工程,也是个体有意识的举动。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教师培训的形式也应由集中而授的单一形式向集中授课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过渡。作为教师,也应该多关注自己,积极主动地抓住身边学习资源和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