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正津津乐道于某地高中国际班多名学生被世界名校录取的新闻时,一场wap.sports918.com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严肃会议——基础教育国际化中美高峰论坛于近日在青岛举办。
以高分被名校录取是实现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唯一标志吗?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来自中美两国的数十位教育专家和资深教育工作者通过经验分享及实际案例试图厘清公众的诸多困惑和误解。
“基础教育国际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交流互访、姐妹学校的建立,到现在的国际部、国际班、国际课程的开设,逐步实现了课程的融合和创新,培养了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其成就有目共睹,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出国留学的需要,也满足了社会对多样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说。
尽管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但在宗瓦眼中,“基础教育国际化不应该等同于留学预备教育”。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孙先亮同样认为:“我觉得部分教育机构误解了国外的教育,总是强化课程,考ACT(American College Test)、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也是考来考去,似乎有了这个成绩就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国际化大学的选择,但其实不然。”
即使顺利通过考试被国外名校录取,这也仅是第一步,北京八一学校国际部国际教育顾问Martin Thompson曾目睹过不少中国学生在接下来的留学生涯中的尴尬处境。
“很多的老师和家长会发现,有时候虽然申请上了国外学校,但缺乏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有时候不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有时候不知道如何自学,因此想取得学业的成功非常困难。”
在宗瓦看来,“基础教育国际化应该致力于培养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素养的人才,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多元化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同时也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和指导”。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化水准。
而中外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融入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差异和优劣所在。
美国星腾科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马振翼认为,相比而言,西方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化,更具启发性。但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看来,这似乎只是硬币的一面。
陈志文认为国内对西方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美化,“一讲起西方的教育就是很先进,孩子们没有任何负担,快乐、轻松、被尊重,等等,最后好像玩玩闹闹、吃吃喝喝都上了名校,都有创造力。”
他以旧金山著名中学惠特尼中学为例,一个高中女生的目标是“魔鬼数字4”,即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考4.0的成绩。
“当然她睡4个小时不是为了满分,而是美国大学还要看其他东西,她是两个社团的主席,时间不够只能睡4个小时,所以只能喝4杯咖啡撑着。在美国,很多优秀的中学生下半夜睡觉是家常便饭,比国内要辛苦。”
“我们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一定先认清对方,先作好自己的路径选择,要深刻反省我们自己各种恶劣的应试教育做法,但同时,我们更需要认识到我们有一些长处,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陈志文说。
在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教学尝试已持续近10年。而这一带有实验性质的探索,在推进过程中曾遭到众多家长的反对。
该校校长孙先亮回忆,2012年,学校开始引入科学研究类课程,和青岛乃至国内多所高校合作搞学术研究,每年做200多个课题,起初家长们不大配合,学校耐心引导大家去做,几年后,学生们凭借这些课题拿到了自主招生资格。
这令孙先亮感慨:“国际化不是为了让几个学生考上国外的大学,核心是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的教育方式、课程体系、管理方式是不是真正符合了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潮流?”
“只有从人出发的教育才是国际化的教育,只有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正符合国际教育理念和潮流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思考,而不是用一种管理方式、模式把所有的学生都框住,就为一个目标——升学。”
目前,随着高中阶段国际班数量和规模上的快速发展,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宗瓦提醒,应同时注重教育体制的国际化,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也需要引入第三方的评估和认证,建立管办评的立体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国际教育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