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这既是对过去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令人期待。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前提是认清和把握好教育的本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教育,从字面上看,就是教书育人之义。其中,教书侧重于知识和能力传授,育人侧重于人格和精神塑造。在笔者看来,教书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育人是教书的终极目标。
在201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为了某种单一工作而努力,或者一毕业就找到工作。”她认为,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意以及自省能力。而这种思维和能力,在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迁中都将持续”。
福斯特校长认为人文教育非常重要,我们长期强调育人本位,两者几乎不谋而合:把健全和发展人的思维、精神、品质等作为教育的目的。
反观当下,不少家长都把孩子今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作为接受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每年的大学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就业问题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各院系有关领导或负责人总是不得不针对专业的美好前景做一番说明。
在笔者看来,家长们对教育的期待没有错,福斯特校长的教育目的论也没有错。前者为现实目标,后者为理想目标。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学校,在这两个目标上均难言成功。不仅触及灵魂、提高生命质量的人文教育被弱化,提升生存技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也不尽如人意。
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大批既会做事又会思考的人。不能是只会做事不会思考的“机器人”,也不能是只会思考不会做事的“空想家”。会做事,就要掌握生存技能,具备自食其力、创业创新等真本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契合这一目标;会思考,就是要提高生命质量,涵养批判性思维和勤于自省的精神品质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刚毅风骨。而“会做事”与“会思考”交相辉映,恐怕才是科学教育观的完整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