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学前教育而言,2015年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以及《规划纲要》实施过半,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2010-2015年,全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万所,在园幼儿的增量达到了前十年(2000-2009年)增量总和的两倍,提前实现了《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迅速扩大,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取得的最重要成效。据统计,在全国新增幼儿园中,乡村和镇区新增幼儿园占比分别为32.23% 和39.29%,二者合计高达71.52%。农村在园(班)幼儿人数也占在园幼儿总数的65 %以上。
2015年,西北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更是异军突起。西北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滞后,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中央政府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工程”,以及地方政府的“民生工程”、“教育扶贫项目”等,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新建幼儿园、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等措施,彻底改变了西北农村幼儿“无园可上”的历史。截至2015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的平均毛入园率已达到80%左右 ,其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不仅实现了乡镇幼儿园全覆盖的发展目标,而且通过“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使学前教育向农村行政村延伸,在2000人以上的村庄建成939所幼儿园,在民族地区建成113所双语幼儿园,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公益、普惠”为价值取向的学前教育改革方向。农村 “入园难”问题正在得到极大缓解。
满载收获的2015年,也让我们对2016年充满期望。
我们期望一个“全覆盖”的农村学前教育,让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连片集中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园可上”。我国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增幅主要在农村乡镇中心与大行政村,边远山区牧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仍是普及的难点所在,如G省行政村幼儿园的覆盖率仅30%。目前,普及农村学前教育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规模化的普及路径,即率先普及县—乡级幼儿园,然后是行政村,最后延伸到边远山村。建园规模也以县级6个班以上,乡级6个班,村级3个班为标准。办园模式多为“全日制”或全日简托为主要形式。而这种“城镇化”办园模式与西部边远农牧区 “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的地域特征不相符。因此,积极探索边远山区、牧区普及学前教育的路径与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构建全覆盖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期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学前教育。虽然在普及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各级财政份份向农村地区倾斜,建成了一大批公立性质的农村幼儿园。但是这些新建农村幼儿园仍徘徊在“体制”之外,被农村幼儿教师戏谑地称其为“公办黑园”,幼儿园仅靠收取的保教费维持幼儿园日常运转,缺少制度性经费的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机制,或在极贫困地区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或通过制定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农村幼儿园运转。但 “市县为主,省级补助,中央支持” 的经费投入原则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大部分新建农村幼儿园的运转资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西部贫困地区县级财政有限,自给率低,投入总量不足, “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直接影响了最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西部乡村一批小规模幼儿园,因幼儿人数过少,依靠有限的生均经费,也无法保障幼儿园的日常运转。因此,积极探索适合区域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也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我们期望一个“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随着农村“入园难”的缓解,随之而来的是入“公立、普惠”的好园难。制约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幼儿教师补充的渠道主要是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和转岗教师等形式,初入职教师的共同特征是缺少学前教育背景。“考非所专,聘非所用” 的现象非常普遍。因编制等现实问题,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无法吸引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因此,破解体制障碍,完善农村幼儿教师保障机制,用政策引导来增加农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保障教师质量,提升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限制,农村幼儿园教育远离农村幼儿的生活实际与学习经验,农村幼儿园“城市化”与“小学化”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力度,构建符合农村幼儿生活的多样化、本土化、游戏化的课程模式与内容,也当是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农村学前教育,任重而道远!
|